走进山水甲天下的桂林,领略瑶乡厚重的历史沉淀,请点击茶江资讯、茶江风公众号快捷阅读并关注
【编者按】近日因自治区一媒体向我们寻求图片,我们查找以前的资料,翻看到《广西恭城三江:花炮节引客来》这篇文章,感慨一晃就是十年前的事情了,该文第二作者黄昌辉(网名柚子壳)当时和我们在“恭城瑶族自治县首届‘魅力瑶乡 千年古镇’全国摄影大展赛组委会”工作,作为同事,我们对黄昌辉印象深刻。最近,与他聚会时,他说自己前不久得了“脑梗死”,差点危及性命,在“鬼门关前打一转”。他今年五十七岁多,还有不到三年时间就退休了,我们选取了以前拍摄到他的一些图片(裁图)和视频,作为留念,希望他身体健康,永葆艺术青春。
,时长01:05
(恭城文化系统文艺骨干黄昌辉影像。视频请到公众号观看)
十年前,我们与黄昌辉是同事,他在文化系统工作,我考起编制不几年。当时风华正茂,“恰同学少年”,以为会“挥斥方遒”的,但经过岁月的磨练,才知道“轰轰烈烈的人生”只是在电影、电视剧中“主角光环”的人才会有的。下面刊发以下这篇文章以作纪念:
广西恭城三江:花炮节引客来
2012年2月5日,农历正月十四,广西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三江乡石口村举办花炮节,抢花炮、跑梅山、羊角舞、长鼓舞表演;踩高跷、拧扁担、篝火舞等游客互动表演;瑶家长桌宴、竹筒酒、唱瑶歌敬酒;祭盘王、牵牛接炮福临门、抢野鸡、瑶族打锣挖地、通宵贺炮歌会等众多文体民俗节目,吸引了众多县内外游客前来观看。

据悉,“抢花炮”历史来源久远。传说,石口村盆(盘)姓在瑶族发祥地千家垌居住时,有对老夫妇久婚未育,就求神拜佛,龙衣大娘托梦与他,说要举行抢花炮活动,得到“花炮”就能得子。老夫妇依计照办,果然得炮得子。此后,抢花炮便成为一项风俗。元大德九年(1305年),盆姓逃离并迁徙(三江)伸家垌以后,瑶族子孙便延承下来,把抢花炮“带来为记”。

“花炮”有抢有还,于正月十二至正月十五中择日举行抢“炮”。石口村在明仁宗元年(1425年)立寨时,设主炮4枚,客炮1枚。清代改为4枚,其中盆(盘)姓2枚,黄姓1枚,客姓1枚。抢花炮时,要由师公在“花炮田”中焚香化纸三牲供奉,然后诵述抢花炮的来源与意义:“大德九年,洪福下山,千家出垌,大田大地带不来,带来龙衣大娘田中花炮。转进伸家下(上)垌,各人祭奉花炮,求男得男,求女得女,求财得财,老的求寿,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少者求多,多如青山。……”

新炮主抢得花炮,即在堂屋左方设一香案,如祖宗香火一样供奉。当晚,老炮主敲锣打鼓抬来炮架,并手托锣盘,高声祝颂:“送来花炮响鼓,新炮主家财头上,第一保子孙满堂,二保招财进宝,三保财源广进,四保四季发财,五保五谷丰登,六保六畜兴旺,七保七星高照,八保八百寿元,九保天长地久、地久天长,十保荣华富贵满堂红。”完成交接仪式以后,新炮主设宴,热情款待老炮主一行及众亲眷贺客。


(花炮节情景)
“花炮”以纸钱为原料,做花炮时间一般定在十二月十五以后。如今每年石口村花炮节,周边县市和区外的群众都有很多人前来赶会,整个三江乡石口村沉浸在节日的喜悦中,欢庆活动持续到第二天凌晨才结束,节日规模、热闹程度远近闻名。(编注:近年来因疫情防控,该节庆活动暂停举办。) 郑智敏 黄昌辉 文/摄

(上图中第二排右三为黄昌辉。郑智敏 摄)

(黄昌辉)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ndian8.com/29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