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在经济市场和日常生活中,拥有至少三套不一样的信用系统。
第一套信用系统,央行征信系统
88年出生的自己,跟所有在国内上学校,高考的人一样经历同样的教育系统,在原有的教育系统当中,并没有探索到关于财富或者金钱的认识,因而在未来毕业进入社会后,因为无知无畏,也陷入到了提前消费主义观念束缚中,过度的提前消费,造成了自身财务危机,事后反思自我,尝试在自己过往的经历中,探究何时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就被播种下消费主义的种子,自己又是如何在各种环境中将其一步一步培育长大,在不知不觉中走向财务危机。
在对过往的思索中,截至目前想起来,印象最深刻的一点是曾经在高中的政治课本中,看到这么一个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的故事,书中案例说的是一个美国老太太,在年轻的时候,就使用了房贷,购买了一套房子,一直每月付房贷,此后的几十年中,她一边住着自己的房子,一边还款,最终在她退休的时候,把年轻时的房贷全部还完了;而中国老太太的做法是从年轻时开始存钱,一直存到退休的时候,终于存够了买房子的钱,在退休的时候,给自己一次性买了一套房子,得以养老。
当时初看这个案例的时候,我想大多数人都会有一个想法,这美国老太太多聪明,从年轻时候就开始可以提前享受有房子住,这个中国老太太也太傻了。这是我第一次读到这个案例的想法,我不曾想过,这样的想法会让自己在未来的生活中,陷入一种盲目的财务自信当中,为了让自己看起来聪明,同时也相信自己能够在未来的时间内,把提前支取的消费补充回来。
曾经我也不懂得中国农耕文明衍生出来关于中国人的自给自足的消费观念,和金融文明衍生出来西方国家的消费观念的差异,他们开发出来相应的金融工具给大家使用,却没有人系统的教导我们使用正确合理的使用,而金融机构本身是逐利的商业机构,其属性本身就觉得了其不会对用户进行教育,相反,为了拓展市场份额以获取更大的利益,他们都用各种营销手段,挑动人性的神经,鼓励更多的客户使用他们开发的金融工具,如信用卡,各种贷款等,只要凭借客户相关的信息,便可以获得银行的授信。
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一种信用,金融机构对我们个人在银行角度的信用资产评估,根据客户所拥有的实体资产,即房子,车子,有价证券,个人存款等,他们对客户进行了多层次,多维度的评估,形成综合评分,对客户进行不同级别的分层,从而授予不同金额的信用资产,以便你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向他们进行有偿融资。
而对于从来没有跟银行发生来往的人,银行称为白名单,银行对你一无所知,你的资产, 你的履约能力,你的风险程度都不知道,因此这样的人暂时无法获得银行的授信额度;对于曾经有过交往但是有过不良记录,有过一定时间逾期,甚至是被列入黑名单的人,他们也是暂时无法从银行的授信系统中再次获得金融融资额度,这是银行再商业运作中的基础运行规则,对于这样的规则,客户大多数没有深入研究与学习,加上相应的法律法规的规定,人们开始迷信与我个人在银行体系中的授信额度,参与其中的人,不断维持与银行良好的关系,因此为此支付的小部分费用,信用卡利息,贷款利息,曾经我觉得微不足道的利息,随着时间的累积,终将变成一种你无法承担的债务危机

银行资金的使用成本计算图
体验过银行复利带来债务危机的人,更加有体会,很大程度上,你的债务复利会让你变得更加贫穷。在债务拓展过程中,这里面有两种心态,会加剧这样的财务危机,一种是傲慢心,心想这一点利息,只要我能正常偿还银行所需的利息,那我就能一直占用银行提供给我的授信额度,让银行的钱一直为我所有;第二种是对金融工具的属性的无知,你只知道银行在提供给你使用杠杆的金融工具,而却不知道自己所要支付的代价是什么,以及对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的错误评估,这些都会加剧自己财务危机,往悬崖一步一步靠近。
高度概括一句话就是,银行是能借鸡生蛋的地方,如果你没有生蛋的能力,那就不要去借鸡,如果你不能承受失去鸡的风险能力,也请慎重决定;如果你是把鸡借来炖汤喝,那就要为此承担损失鸡给你带来的生活影响。
第二套信用系统,个人的社会信用
在个人交往中或商业往来当中,我们发现都有一些商户经营者或者个人,他们在需要融资的使用,可以不通过银行的信用体系,他们自己就能向身边的人融资,融资能力的大小取决于这个人的信誉,而这里的信誉是常年累积而成,这样的融资方式更加简单直接,同时也具备相应的毁约风险,这套信用系统,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的,只是有人把它开发出来,使用得比较好,有些人暂时没有使用,有些人已经无法使用,这套系统的底层运用,更多是基于主观认知和判断,他不如银行信用那么可细化衡量,但他以道德约束为准则,健全法制为保障。
民间私人借贷中,常听说有这么一句话,三分是人情,五分是行情,年化达成36%~60%,其利率远超国家规定的合法范围,因此它的形式和使用的场景和成本决定此种方式并不能适用广泛群体,多以短期,小额的形式活跃在生活当中,而其逾期后的后果也是债务人最不能承受的,因为其行为本身就不受法律认可。
第三套信用系统,互联网征信,基于互联平台大数据收集汇总建立的信用系统
这里就是知道互联网企业,通过个人的生活场景数据的收集和使用评估,对每个人重新评定综合评定,这就是互联网信用,以蚂蚁金服的芝麻信用为代表诸如微信分,京东综合评分,几乎所有大型的互联网平台型公司,都拥有自身的支付牌照,都有着自己用户的使用数据,都可以给用户评定画像和分数,因此,他们可以对用户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通过评分高低可以在其合作的商家中享受相应的服务,最常见的是在共享领域中的免押金租赁,如充电宝,等。紧接着就是曾经风靡一时的互联网理财公司PTP。

芝麻信用的等级与考量维度
以上是我总结的目前经济社会当中存在的三套信用系统,高度概括一下他们的特点和作用,
一、央行征信是基于征信体系和相应的法律保障为基础对客户的身份以及有价资产进行系统评估,提供一定数额的资金以供客户使用的体系,也是经济活动中最核心,最主要的,使用最频繁的,因此提前了解学习相关的银行信用体系对所有人都是财务健康的必要方式。随着央行征信在市场的运用,近些年来,央行征信体系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和风险,在新冠疫情的加速催化下,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国内经济增速放缓,许多个人和企业面临经济危机,造成收入下降,逾期人数和规模逐年在攀升,这些都在挑战征信体系,随着这一现象的加剧,未来3年内,相关征信管理的细则和修复的法案应该必须出台。
二、人际信用是基于个人行为和社会道德约束下诞生的信用体系,其在过往未有银行信用体系前是唯一的信用体系,因此在古代有身败名裂一说,对于人际信用系统,我们需要建立自己的形式准则,从个人修养道德层面不断提升自身价值以及为他人创造价值的能力,进而提升自己的资本号召力,这是一项终身修炼的系统,与自身品德相关的,
三、互联网征信
他们都是在不同背景下的时代特点诞生的信用系统,目前在各自的领域当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与我们的经济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正确的认识了他们,以及正确的发挥出他们的作用,以此能够让我们的财务状况变得更加健康,互联网征信体系目前处于建设期,未来随着场景的丰富,互联网征信体系也必须纳入央行征信体系的一种补充方式,更加完善个人征信体系在经济活动中的应用。
如果你还知道我们生活中的其他的信用系统,欢迎评论区留言,我逐渐完善本文中关于信用的表达。
正视金融工具,正确使用工具。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ndian8.com/21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