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我们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在欣欣向荣、蓬勃发展,要知道,不到100年前我们刚建国的时候,国内还是一派百废待兴的局面,常年战乱给国家和人民都带来了沉痛的打击。而这短短几十年,我们国家就能如此迅速发展,这和国家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战略密不可分,也就是这短短几十年,有一座名为深圳的城市,就在改革开放的加持下迅速崛起,一举成为我国GDP前五的城市。
1978年,改革开放决策实施,广东省新开三个特区,这是给广东省的机遇,也是给这三个经济特区的机遇。深圳这座城市就在这机遇中崛起,经济和科技迅速腾飞,其地位逐渐超过香港,深圳的一切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一切,都要感谢一个人,那就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居住在深圳的人对莲花山公园一定都不陌生,不仅因为其优美景色,还因为公园中矗立着邓小平的铜像,这么多年这尊铜像就默默见证这座城市的雄起,邓小平远大的构想、指点江山的气场,被这尊铜像刻画的淋漓尽致,这正是设计师从邓小平南方讲话中获得的灵感。
早年经历
1920年,年仅16岁的邓小平就来到法国留学,留学期间他更是勤工俭学,在施耐德工厂轧钢,在巴黎的运河边上扎花,邓小平在法国虽然做的都是劳动人民的工作,但是他也深刻见识到了这座城市的繁华和雄伟,也就是在这次留学期间,他认识了周恩来,和同志们一起感受共产主义的洗礼;也正是这次留学,邓小平深知自己的祖国和法国这样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少年时的经历一直在他的心理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国内战争时期,邓小平和刘伯承率领十二万大军挺进大别山、横渡黄河,一举解开中国共产党战略进攻的序幕。
从少年时期开始,邓小平的经历就充满传奇,这么多年他从一个少年变成了一个老人,但是这个老人有少年的雄心壮志,也有老年人的胸怀谋略,成为国家领导人的他不仅有知识还有眼光、有策略。

改革开放
1979年,广东省向中央提出想在深圳、珠海和汕头建立港口出口加工区的建议,这个建议已经提出就得到了邓小平的同意。其实,邓小平对于广东建立特区已经早有谋划,因为广东省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首先广东省港口众多,对于海运对外贸易来说十分方便。
第二点,广东省离东亚四小龙之一的香港很近,有很大的优势;第三,广东省港澳同胞很多,他们自身受到先进思想的熏陶很有发展的前瞻性,对于广东的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广东省自然是改革开放的先驱者和重要施行的地方。

很多人觉得,搞特区,搞改革,尤其是搞市场经济,都是在放弃社会主义道路转走资本主义,而邓小平以其卓越的远见和博大的胸襟包容并蓄,告诉人们,市场经济只是一种经济形势并非制度形式,他发表南巡讲话,设计改革开放,并且决定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系列举措都把中国从泥潭中拉了出来,一味效仿苏联走计划经济的死路子是一定行不通的。
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和邓小平青年的经历是密不可分的,正是他前往西方留学看到了经济先进的国家一系列的发展,这才毅然决然地走一条能让我国经济发展起来的道路,而中国发展到如今的现状也证明了邓小平当年的眼光是十分正确的,我们能有现在的生活,归根到底要感谢这位总设计师当年做下的一系列铺垫。

“深圳”没有“站”
相信去过深圳的朋友都对深圳火车站有很深的印象,不只是在深圳站的庞大和雄伟,还有深圳站的站名只有“深圳”两个字。大家对于其他地方的站名应该不会陌生,所有城市的站名都是“某某站”这三个字,那么为什么深圳火车站只有“深圳”这两个字呢?
其实1991年深圳火车站建成,当时担任深圳市委书记的李灏却被火车站站名题字难住了,他很想找深圳飞速发展的“贵人”邓小平题字,但是想让日理万机的主席写一幅字是多么不容易。

不过李书记还是四处找人说了自己的想法,在他的努力下,这一想法最终传到了邓小平的耳朵里,邓小平没有推辞,二话不说就为车站题了字。等李书记收到题字的时候,惊讶的发现只有“深圳”这两个字。
其实仔细想想个中缘由不难理解,在特殊时期,整个广东省的经济都无法得到发展,因为离香港很近,很多人都逃难到了香港,甚至很多学成归来准备建设祖国的人才都不得不去往香港,广东省的经济就此停滞了,很长时间内这种情况都没得到缓解,邓小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后来,党中央为了使得广东省能够得到发展,颁布了多项政策法规助理广东省发展。1980年,国家在广东省建立了几个经济特区,广东省就这样在多种扶持下慢慢地发展了起来。1984年,邓小平在南方展开了二十多天的巡查,在深圳停留了两天,昔日小渔村已经发展到了这样的程度,这让邓小平由衷地笑了。
那么邓小平的题字自然就是想借“深圳”没有“站”,寄托着让深圳永不到站的希望,他深切地希望深圳的发展永不停歇。现在的深圳也想邓小平当年期望的一样,一直是高歌猛进发展的状态,越来越多的人才助理深圳的发展,相信以后深圳也能发展的越来越好!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mendian8.com/19721.html